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贵州日报:明德至善 博学笃行!贵州大学奋进新征程
发布人:org  发布时间:2022-11-25   动态浏览次数:10

1668384785501029.jpg

1902年,以“得黔中英才而育之”为己任的贵州大学堂应运而生,点燃了贵州近代教育和近代科技文明的火花。

2022年,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贵州大学,正奋力书写创建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辉煌的新篇章。

这是120年的时间跨度,这也是120年的笃行征程。桃李天下,润泽一方热土,贵州大学的浓郁书香,飘进了历史前进的大时代,建设、见证着伟大的新时代。

立足贵州办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深入践行“贵州大学姓贵州”的职责使命,致力于“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累计向社会输送55万余名人才,这是老百姓看得见的“贵大力量”。

砥砺奋进 塑造120年成就

“一直以来,贵州大学坚持人才培养中心任务,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以增强内生动力、加强特色办学为主要任务,勠力同心,改革创新,争创一流,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说。

百年学府,斩棘辟荒;黔山秀水,汇流昌昌。

翻开历史的长卷,贵州大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贵州高等教育的变迁,也是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缩影——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8月,初名贵州大学堂,历经高等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大学等不同发展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贵州大学停办。1958年又恢复重建。

1997年8月,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校名仍为贵州大学。

2004年8月,贵州大学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为新贵州大学。

经过两次大的合并,整合了教育资源,扩大了办学规模,提升了办学综合实力。

2004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协议,共建贵州大学。

2005年9月,贵州大学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16年4月,贵州大学成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

2017年9月,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1月,贵州大学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21年1月,贵州大学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2022年,贵州大学顺利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溯源百年,岁月峥嵘。贵州大学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代代相传,“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优良传统历久弥新。

1668384908239811.jpg毕业生在西校区校门口合影留念。 (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的贵州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育条件等各方面优势突出——

拥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7个;ESI全球前1%学科5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3‰和5‰;农业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前1%;“双万计划”一流专业总数84个,其中国家级5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33人。

现有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111”引智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机构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来,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不断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奋勇前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贵州大学步伐坚定,更意气风发。

党建赋能 凝聚发展合力

“全校上下要研究、谋划、推进各项工作,积极作为,奋力谱写贵州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近日,在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四届五次全体会议上,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说。

荣获首届高校“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第二批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四项殊荣的高校。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农学院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这是贵州大学近年来党建引领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贵州大学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持续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党建”部署,有力推动了学校部省合建和“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

1668388652229393.jpg贵州大学党建思政中心一角


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夯“实”基础。贵州大学党委坚持高位部署推动“五级书记抓党建”工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以党建工作为载体,将育人实践贯穿于党建工作中,用党的建设新成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严密责任体系。修订学校党委、基层党委、党支部三个层面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实时更新党组织书记工作责任,确保各级党组织运转有序、执行有力。

强化责任意识。全校基层党组织年初按照隶属关系层层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年终对照工作责任,自上而下开展述职评议,领导现场点评,同行互相打分。

细化责任清单。厘清党组织和个人岗位职能职责,前置问责抓手;制定学校党建工作年度工作要点,明确专项工作责任;每学期听取党建工作汇报,定期研究重要问题,年度发展党员工作等重点任务提前部署。

李建军表示,“大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为党育人践初心,为国育才传师道,引导师生感悟伟大历史成就,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党旗领航、学习提升、守渠固基、阵地培育、师魂熔铸、润物滴灌六大行动,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守好育人主阵地。

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利用贵州省丰富的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建设具有贵大特色、融合学科特点的贵大文化,开展“文明之光耀溪山”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打造“文映溪山”校园文化品牌,开展“诗香贵大”“书香贵大”“影像贵大”等活动,用特色校园文化浸润思想、涵养品格。

“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最美大学生”博士生张建,出征湖北鄂州坚守抗疫最前线54天的博士生林洁如……在党的旗帜引领下,贵大学子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融于血液之中,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建军说,贵州大学将推动学校党建与教育事业深度融合,推进学校部省合建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取得新成效,同向推进“做强贵州大学”与“五级书记抓党建”,以建设首批全国党建示范高校为契机,聚焦解决高校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高度融合这一核心问题,深化协同联动,汇聚发展强大动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1668384982773479.jpg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孔子像。(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建强学科 建设高水平大学

近日,由贵州大学组织申报的文本计算与认知智能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建设,成为贵州省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建立,对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及贵州大学计算机、大数据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自2021年9月,我国大数据领域首个也是当前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以来,贵州大学一直在大数据学科蓄力聚力,下好大数据科学技术及应用“先手棋”,进一步巩固了贵州大数据的先行优势。

与此同时,植物保护学科作为贵州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近年内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其支撑引领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工程学三个学科领域先后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显著带动生物学、化学、作物学、生态学、园艺学、药学、林学等9个相关学科全面发展。

这是贵州大学建强学科、着力朝着高水平大学迈进的缩影。李建军说,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贵州大学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砥砺奋进,高质量推动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积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为强化学科特色,贵州大学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明确方向、突出特色,以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为契机,推动专业改革,实行专业动态调整,持续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校新增获批一流专业建设点3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8个(其中26个已升级为国家级)。

2022年7月,贵州大学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第一次出现了红色的学位服,贵州大学文科的第一批博士生、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19级的杨晓迪毕业了。

法学院从2019年开始博士生招生,迄今已招收4年共计22名博士研究生。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强化过程环节以及夯实培养基础等方面推进博士点建设,法学院博士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贵州大学坚持走特色之路,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加强制度文件的宣传、项目的支持与激励、人才引进力度、各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推动了学校文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学校新增2个省级新型特色高端智库,并实现文科博士点零的突破。2021年,文科科研单位共立项28个国家级项目、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个教育部项目及40个省社科项目,实现文科发展在重大项目上的新突破,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得到“双提升”。

为提升学科水平,贵州大学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育人模式逐步优化,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1年新增“物理学”“畜牧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新增“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新增数量并列全国23名、部省合建高校排名第四、贵州省排名第一,实现学校专业学位博士点历史性突破。

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贵州大学通过制定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创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实施“六大提升工程”,启动“一流课程”“双百”计划建设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健全,创新创造能力显著提升,本科生、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五年均保持在95%和92%以上。

2021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做强贵州大学的实施方案》,将贵州大学由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提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使贵州大学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工作,让贵州大学成为全省高等教育领头雁和排头兵。

“我们将把广大党员和干部教师的智慧力量汇聚到各项任务上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力‘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工作,推动‘做强贵州大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人才队伍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根本,不断彰显‘贵’的地位、‘大’的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

扎根贵州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蔬菜女神”张万萍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威宁实施的科技示范项目累计为当地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产值达到2亿元。同时也在基层一线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基金课题3项、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多项。

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潘学军,从2008年起走遍整个赫章县,从100多万株核桃树中选育出了优势品种,再使用“高接换优法”解决了核桃挂果周期长的问题。

针对病虫害防治与“干净茶”发展的实际需求,贵州大学组建由校长宋宝安院士任组长的茶产业团队,在产茶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创新“博士村长”计划等,通过“专家+研究生+本科生+农技人员+茶农”的方式,推广普及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保障贵州“干净茶”的绿色发展。

多年来,贵州大学众多科研团队扎根贵州大地,按照“带着农民干、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的理念,用人才链、知识链对接产业链,为贵州减贫事业和乡村振兴作出巨大贡献,涌现出“干净茶”“潘核桃”“人民小酒”“张蔬菜”“龙猕猴桃”“博士村长”等一系列“贵大品牌”。

特别是在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收官战两场战役,贵州大学加强科技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溪山春雨”贵大助农云课堂,向社会公布了百人专家团手机号码和产业方向,全员全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网上技术指导累计达60万余人次。

1668388722692936.jpg2021年3月22日 贵州大学“博士村长”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喜笑颜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结果。《书写贵州山地高原的“生态畜牧大产业”——贵州大学生态畜牧践行“两山”理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典型项目成功入选。至此,贵州大学已连续4年获得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贵州大学校歌唱响的是立德树人于国家的责任。勇于担当使命,在120年风雨历程中,已然成为贵州大学奋勇前进的澎湃动力——

累计选派400多名教授、博士和58名科技副职及23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近100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实现了服务贵州全覆盖。共培训农民近9万人次,累计新增农业产值71亿元,带动50万农户脱贫致富;

2022年,成立12个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服务团队和十大工业产业团队,全面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为工业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成效显著;

实施“博士村长”计划,组建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为辅的“博士村长”实践队,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截至今年8月,共选派“博士村长”1.5万余人次,组织近400支实践队伍“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服务于榕江、纳雍、紫云、贞丰、赫章等46县;

…………

在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贵州大学汇智汇资、形成合力,坚定不移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为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西部地区要想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关键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宋宝安说,贵州大学充分利用智力和人才优势参与全省产业发展,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靶向,力争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保障。

李建军表示,结合贵州提出的“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二三四”总体思路,贵州大学将继续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智库优势,继续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开拓思路,创新形式,谋划增收项、效益点。


原文链接: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6033146.html

刊发时间:2022年11月14日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网站设计: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