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天眼新闻客户端:【老师,您好】二十年潜心科研解难题—果农们说,他就是猕猴桃大王
发布人:柳娜  发布时间:2024-09-26   动态浏览次数:10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因为在工作的时候我也很开心,刻意休息我不太适应。”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去,把产学研用结合起来,学生们更能体会到教育的真谛。”

“猕猴桃的病虫害防治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这些年的研究有了一些成效,但是远远不够。”

面对记者采访时,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龙友华如是说。数十年来,龙友华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致力于猕猴桃病虫害防治的研究。通过“产学研用”结合,他把诸多科研成果应用在教学和产业中,不仅培育了一大批农业人才,也帮助了诸多果农解决了切切实实的困难。数十载光阴风雨里,龙友华把自己奉献给了学生、科研和产业。

1724643478144315.jpg龙友华

“死磕”教学:实践+理论科学育人

“这个假期我带着学生们去了广西乐业县、陕西岚皋县以及六盘水水城区等,走了十几个基地,一边是带领学生做教学实践,一边也是服务当地的果农和企业,收获颇多。”在位于贵阳花溪区的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里,龙友华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实践基地,一边向记者介绍了他近期的行程。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龙友华坚持的方向,多年来,他带着学生除了在教室和实验室,最多的地方就是生产一线。他说,“20年来,我一有空闲时间就带着学生去生产实践第一线,我们做农业的更应该带动学生切实体会农业生产,结合产业,基地和学生的需求,不断去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实践,龙友华的团队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建立了诸多大小不一的实践基地、科研基地或专家工作站。“我们让研究生驻扎在基地上,在一线去培养学生,既服务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又能够锻炼到学生,让学生积累到丰富经验,同时也是科研的需要,把产学研用结合在一起,一举多得。”他笑着说。

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里,宽敞的柏油路蜿蜒,池塘、果园、菜地、草坪各自分区。“这里相当于一个教辅机构,目前还在持续建设中,主要解决本科学生的劳动教育,每年可以接纳4000余名学生在此进行劳动实践教育。”龙友华告诉记者,该基地占地800多亩,未来主要承担本科生劳动实践教育及农业方面的一些先进科技研究。

龙友华还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院还完善了植物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两个专业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能更科学地培养农业人才。

“死磕”科研:20年扎根猕猴桃终有获

“猕猴桃软腐病的高效绿色防控技术2018年初步形成,猕猴桃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2020年以来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利用,贵长猕猴桃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被作为2021年全省十大农业主推技术,2024年获得贵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猕猴桃植保技术岗位科学家,龙友华在课堂教授学生之余,也一直在关注着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数十年来一直带着团队奔走在田间地头,专注于猕猴桃病虫害防治技术。

1724644563734955.jpg龙友华和学生在察看猕猴桃长势。

多年的科研成果应用在猕猴桃产业上,解决了诸多猕猴桃果农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被诸多果农亲切称为“猕猴桃大王”。

龙友华和猕猴桃的结缘,还要从2004年说起。2004年,有种植猕猴桃的村民找到他,问他有没有办法解决猕猴桃溃疡病防治难题。龙友华没有多想,便一头扎进了猕猴桃病虫害防治的研究领域里,这一干,就是20年。

“我自己学的就是植物保护专业,所以最早选择从植保这个角度,开始进行抗病资源的搜集,到目前,团队已经搜集了30多种抗病资源。”他说,后来也做过抗性栽培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不仅用在了猕猴桃产业上,在其他果树产业上也可以应用。

不仅从抗性栽培以及抗病资源上做研究,龙友华及团队还从土壤改良、生物菌剂研制及生物防治技术开发等方面着手。“以软腐病为例,从2012年开始研究,前期调查明确了这个病害的发生的关键时期和发生规律,后期研发了软腐病钙调控技术及药剂精准防控技术,直到2018年才有了一些成效。”科研成果的呈现需要极长的时间,需要更多地坚持。

教学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又可以反哺教学,提升教学水平。作为学科团队带头人、教授以及副院长,龙友华科研教学一起抓,不仅在教育上“桃李满园”,在科研上同样“硕果满筐”。

“死磕”生活:微光虽小总能照耀一处

“一开始我们都不敢完全照他们说的做。但是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效果就来了。龙院长又继续来指导,猕猴桃的病症得到了控制,我们非常感激他。”提及龙友华,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猕猴桃果农王勇显得有些激动。

2017年之前,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王勇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盲目种植,收成大多不好。在相关人员引荐下,得到了龙友华团队的技术指导。

“今年龙院长生病了,还坚持来给我们指导技术,真的很感动。每次邀请他到家里一起吃饭,他也从不嫌弃,酸汤、苞谷饭,吃得很开心。”王勇说。

2023年11月,龙友华被诊断为膀胱癌。今年3月,在经历了手术并接受化疗后没过几天,六盘水果农反映因为早春干旱等问题出现果树不开花和开花不整齐的问题,他得知消息后又马不停蹄地奔向田间。

“老师热爱猕猴桃,不是挂在嘴边,而是从灵魂深处。”博士毕业生莫飞旭感叹,他十年前加入团队,彼时龙老师还是一头黑发,长期课后下乡、熬夜,如今他头发已经花白,身体也埋下了病根。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2017年,由于家庭困难,莫飞旭原本打算放弃攻读硕士研究生。龙友华知道后,主动承担了莫飞旭的学费和生活费,6年时间,一直到他博士毕业。2019年,龙友华获贵州大学优秀教师“国华奖”,他也把所有奖金用于资助黔西南州贞丰县贫困山区的困难学生。

从教30年,龙友华因要解决溃疡病而与猕猴桃结缘。在田间和实验室反复奔走,他成了果农口中的“猕猴桃大王”;在教室内外悉心地辅导、用心关爱,他成了学生口中的“人生导师”。

采访中,龙友华带领记者走进教学实验场,看着挂在枝头长势良好的猕猴桃,他忍不住喜笑颜开。

“未来5到10年的时间,希望在抗病育种上有新突破,认定两三个猕猴桃抗病品种、再熟化几项技术,再出几项科研成果,再培养几个研究生。”说起未来想做什么,龙友华如是说。


来源:贵大新闻网

编辑:齐佳敏

责编:柳娜

编审:龙晓雪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网站设计: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