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赋予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光荣使命。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021年贵州大学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红映溪山·七个一百”系列活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响应学校号召开展系列活动,谋划并实施了“红映建规·三寻三做学党史”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高度融入到贵州省乡村振兴开新局的实事中,结合专业和人才培养特点,推出了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寻红色地标—举办一个红色地标模型制作大赛、寻红色遗产—召开一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论坛、寻红色村庄—编制一组乡村振兴村庄规划。2022年,国发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中,进一步要求“强化规划引领,分类推进村庄建设”“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据此,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将“红映建规·三寻三做学党史”继续融入教学中,推进了党史学习的常态化,同时探索贵州大学赋能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创新思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思想,助力贵州乡村振兴,探索贵州乡村振兴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寻”红色地标,举办红色地标建筑模型制作大赛
依托贵州大学校级开放实验项目—《传承红色基因•贵州省中共党史重要会议会址模型制作项目》,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余压芳教授带领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城乡规划和建筑学专业学生,以苟坝会议历史事件发生地—播州区苟坝村、四渡赤水历史事件发生地—习水县土城镇等地的红色旧址建筑为蓝本,制作了20多组缩尺模型,引导学生深入调研中共党史红色遗址遗迹,将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三合院、四合院等传统建筑进行模型展示。通过模型制作、作品评奖、成果展示、宣传阐释等多种方式,围绕“寻”会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追寻文物建筑中蕴含的红色史实,搭建党史学习教育中“实物—模型—史实”的认知链条,培养师生爱党敬业的治学精神。
图1 教师党员指导学生制作红色会址模型
“寻”红色地标,破解了专业教学和党史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困难,有效搭建了党员、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将学党史的理论知识与实物建筑相联系的实验平台,激发师生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爱祖国的内在热情,有效夯实了学生对地域建筑结构和构造的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拓展了党员师生对红色文化、探索红色遗址保护的研究领域,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二)“寻”红色遗产,召开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论坛
贵州省是我国红色文化遗产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红军在贵州省的革命活动,不仅范围广、历时长,而且影响深远。如何保护利用红色文化遗产,发挥其对革命老区的区域化影响带动作用,极具挑战。城乡规划专业教工党支部以激发老师开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为目标,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区的建设成果,充分利用贵州省作为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优势,结合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的历史机遇,组织开展了“红色遗产保护与乡村规划”“红色美丽村庄规划”“长征革命文化价值的阐释与传播”等系列专题研讨会,于2022年6月承办国际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特别论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并被人民网报道。
图2 师生党员到苟坝会议会址调研
城乡规划专业教工党支部与遵义市苟坝村等农村基层党支部通过党建结对的形式开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探讨,激发了基层乡村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引领基层村委会从自发保护到自觉保护的意识转变。遗产保护研讨活动也为学科竞赛提供了本土素材,学生以红色美丽村庄、红色历史地段等为题材的作品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三)“寻”红色村庄:编制乡村振兴村庄规划案例
近三年来,紧扣贵州省乡村规划与建设实际,城乡规划专业教工党支部教师党员积极围绕“乡村振兴开新局”,深入贵州省的基层乡村开展编制规划和建设指导,编制贵州省红色美丽村庄规划6项、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规划14项、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县规划3项。以激发大众参与党史学习教育为目标,教工党支部与基层村党支部开展党建结对,形成浓厚氛围。例如,支部党员带领学生走进总书记视察过的化屋村编制规划,提出“乌江源头话改革,化屋山水兴苗乡”规划主题,师生编制村庄规划的事迹,被高校思政网作为重温重要足迹贵州篇报道推送。
图3 教师党员组织娄山关村红色美丽村庄规划村民意见征求会
图4 院党委书记余压芳教授带领师生指导苟坝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
学院党委派出城乡规划专业教工党支部与上述规划案例所在村庄通过党建结对、规划编制、建设指导、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破解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规划的难题,村庄规划成果和实施效果均得到了村民和业界的认可,其中《黔西县化屋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还获得了贵州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优秀案例一等奖。
二、取得成效
学院党委推出的“红映建规·三寻三做学党史”活动,通过“寻”红色地标,“寻”红色遗产,“寻”红色村庄,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学院党委紧扣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科研与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红色会址文物建筑遗产保护的高度关联性,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加强对红色史实的理解力,深度挖掘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并奔赴田间地头编制红色美丽村庄规划、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村庄规划等,促进师生党员与规划案例所在村庄的党建结对活动,有效破解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难题。
图5 中央党史学习教育指导组视察“三寻三做学党史”成果展览
(一)党建工作固本培元,培育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学院党委开展的“红映建规·三寻三做学党史”活动实施过程中,学院党委书记深入基层一线,担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对于解决“五级书记抓党建”中基层党支部薄弱问题具有破冰作用,城乡规划专业教工党支部还被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贵州省委评为“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还获批了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顺利开展创建工作,2024年通过验收。
(二)党建引领躬耕教坛,构建“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融入与实践导入二元渗透教学改革模式取得新突破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党员教师躬耕教坛潜心教学,在深化“产教融合”中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提高城乡规划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尤其是在《城乡规划设计四(乡村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中,践行课程思政与地域实践同向同行的创新方向,将重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融入信息化教学、师生共同体等教学改革理念,积极对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融入乡村规划设计教学内容中,促进乡村规划与建设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20年《传统村落空间认知与传统建筑营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思政教育融入与地域实践导入的城乡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指导学生作品《千村寻文化兴—西南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困境调查与复兴策略》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三)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涌现出多名党员标兵
学院党委注重发现树立、宣传推广师生身边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形成广大师生学做先进、争当先进的深厚氛围。涌现出余压芳、杜佳、王思成、向远林等党员标兵,作为楷模榜样,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余压芳:党支部书记,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2023),宝钢优秀教师奖(2023),贵州省省管专家(2023),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百层次”人才(2023),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贵州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2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
杜佳:党支部纪检委员,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金师”(2022),贵州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3),贵州大学青年教学能手(202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
王思成:贵州省全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贵州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4),贵州大学青年教学能手(202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
向远林:主动响应号召,被贵州大学党委派驻到贞丰县长田镇陇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年(2023-2025),积极加强陇塔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四)党建融入地方服务,规划引领黔山秀水美丽乡村新蓝图
近年来,沿着寻红色村庄的线索,学院党委坚持将科技成果服务乡村振兴,组织了20余名具有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注册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等执业资格的教师党员,领衔开展100多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城乡规划设计作品获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1项、贵州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围绕乡村振兴事业,带领师生共同走进田间地头编制乡村规划,形成的典型案例《规划引领,绘就黔山秀水美丽乡村新蓝图》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引领师生爱党报国、敬业奉献。2022年9月,余压芳教授带领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化屋村编制规划,“乌江源头话改革、化屋山水兴苗乡”产教融合活动被全国教育思政网专题报道。学院党委重点结对帮扶点榕江县呈现“农文旅体新”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托举“贵州村超”火爆全国,引领黔山秀水美丽乡村“超”能力。
编辑:齐佳敏
责编:柳娜
编审:龙晓雪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