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基层党建
贵州大学基层党建工作优秀案例(四)| 支部建在研究所(实验室)党建新模式探索 —聚焦立德树人,构筑“四个先锋工程”
发布人:柳娜  发布时间:2024-10-16   浏览次数:73


20185月,教育部党组出台《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在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的建设目标。然而,在建设进程中虽然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了,但仍然面临在“压实责任”“建实载体”“做实推广”的具体要求上尚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抓基层”重要指示要求尚有差距,从高校二级学院党委层面而言,如何在形式、载体、内容及方法、路径等方面创新基层“双带头人”党组织的建设已成为当下解决的一个热点难点。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抓基层”的重要指示,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要把握好“突出政治建设、坚持双向提升、注重分类指导、强化基层导向”的基本原则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在基层党组织载体创新、形式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着手,依托学院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研究所为载体,以“支部建在研究所(实验室)党建新模式”为探索课题,高度聚焦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学术科研攻关和服务地方等工作同步部署、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目标路径,将支部建在研究所,建在实验室,建实一个闭环保障体系,全面实施育人先锋工程、学术先锋工程、成才先锋工程和服务先锋工程“四个先锋工程”,着力推动学院党委基层党建在载体、内容、形式及方法、路径等方面实现新探索,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树立新样板,形成新辐射,强根塑魂,强健筋骨,做深做实新型师生联合党支部创建的成功典型。

2022年下半年,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研究论证,于202210月组建成立了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研究所师生联合党支部。支部机构健全,班子结构合理,富有朝气和青春活力,凝聚力好,战斗力强,富有创新开拓精神,原支部书记田有亮教授系国家级青年人才,获省部级荣誉多项,学术科研能力强,政治素养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支部现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7名,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25名,已初步形成“国家级人才领衔青年博士教师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多数”的密码学与数据安全先锋队伍,是一支有深厚历史传承、浓厚学术底蕴、朝气蓬勃的研究团队。

1 支部园地及红色文化长廊楼道

一、主要做法

紧紧围绕“建实一套闭环保障体系,推动打造‘四个先锋工程’”的主导思路,全力做强做优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研究所师生联合党支部内涵建设,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一)锚定“建实一套闭环保障体系”,夯实支部堡垒根基

一是搭建一支“金牌”骨干体系在“骨架”建设上,推动支部班子“强筋骨”“壮肌肉”“活血脉”“硬内功”,注重建强支部的“四梁八柱”,形成支部坚强战斗力。原支部书记田有亮教授作为“新时代贵州人”,系国家级青年人才、省重点联系专家,既是学术科研的青年领军人才,又是教书育人的省级“金师”,更是服务数字经济战略的“先行者”。其他支委同志中有优秀青年博士教师、优秀硕博士研究生。班子成员学历职称结构优化,团结协作,善作善为,战斗力强。

二是形成一套协同机制保障体系一是领导保障机制。高质量组织召开支委会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支部重点工作。支部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时间、精力、工作、责任“四个到位”。二是制度构建机制。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制度;建成支部园地制度文化墙,坚持制度先行,学习跟进,实践巩固。三是作风建设机制。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抓实支部党员作风建设。四是责任考核机制。坚持责任“最大化”机制,分工协同,合理推进,深度实施考、评、奖、惩相结合。

三是坚固一个双向多维互动体系。坚持做到“三个互动”,即实现全体党员线上+线下“学习互动、活动互动、管理服务互动”模式,让支部映射互动效应在党员教育管理等各方面活跃起来,充分彰显支部的活力和张力。

(二)推动打造“四个先锋工程”,强化特色追求卓越

1.紧扣“育人”,以德育为先,实施“育人先锋工程”,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一是扎根贵州大学,思政铸魂育人,建金课、塑人才、造金师。以国家《密码法》与《数据安全法》为引领,围绕《现代密码学》课程建设,融合思政元素与国家密码标准,创新“新时代密码学”教学体系,构筑立体化思政教育联动阵地。   

二是聚焦“四新四化”,科研牵引育人,厚基础、强创新、重特色。以积极助力推进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牵引,依托科研项目,提升学生能力、锻炼科研队伍,为我省培养一批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三是立足贵州元素,实践推动育人,重战略、强战术、抓实战。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战略定位,围绕集“战略、战术、战役、平台”于一体的贵阳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成果推广及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大数据产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为贵州培养大批具有实战经验的大数据安全人才。

四是建强密码学党支部,特色强化育人,强党建、重业务、出实绩。把中央和省委关于网络空间安全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数据安全方面师生组织凝聚好,培养有“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2.紧扣“学术”,落地为要,实施“学术先锋工程”,提升学生创造创新能力

一是立足重大工程项目,攻关科技难题,敢挑战、出贡献、创价值。直面新发展阶段科技领域新挑战,推进党建工作联合科研任务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提升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能力。

二是聚焦新兴领域,提升学术影响力,重创新、增本领、造声音。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布局,坚持问题导向落实“贵州大地论文工程”,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持续扩大基础研究等合作交流,力争做到国际科研交流平台“有声音”。    

三是扎根贵州大数据,促进成果应用,重需求、构方案、强效能。围绕贵州“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努力成为解决上市IT企业“卡脖子”问题的“排头兵”,推动学术成果应用提质增效,为贵州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四是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推动成果转化,抓发展、激活力、通链条。积极推进区域化党建共建互融互促,激发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活力,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持续提升党支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3.紧扣“成才”,能力为重,实施“成才先锋工程”,着眼人才高质量培养及全面发展

一是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营造成才氛围,释活力、造动力、通渠道。把党建工作同科研管理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充分调动教职工党员骨干成才培育积极性,完善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于一体的人才服务模式,打造人才顺畅流动平台。    

二是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紧抓成才机遇,抢先机、敢奋斗、重发展。持续推进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不断提升青年党员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引导党员骨干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创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党员批判性思维和自主能力。

三是坚守政治担当,压实成才责任,厚根基、聚合力、结硕果。以新时代贵州精神为指导,采取“书记带队伍,党员骨干带学生群体”的模式,坚持用“亮身份、践承诺、显作用”实践活动鞭策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鼓励学生凝心聚力突出科研工作重点,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呈现党员队伍新活力。  

四是紧跟地方发展规划,争做成才表率,敢为先、勇作为、树典型。采取“以项目练团队、以合作练沟通”的方式,全面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提出见解的能力,争做“大先生”,让青年学子实现社会价值。

4.紧扣“服务”,责任为本,实施“服务先锋工程”,增强学生使命担当精神

一是立足贵州实际,服务国家战略,开新局、聚智力、重创新。组织学生开展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与实践,持续推进“智慧金沙”“博士村长”建设模式,积极资政建言,汇智聚力服务贵州大数据、乡村振兴等战略。

二是立足教学实践,促进学科发展,重融合、增潜力、筑优势。开展大数据领域的教学实践工作,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整体内涵提升,筑牢一流学科优势,彰显贵州大数据特色产出高水平成果。

三是立足服务贵州,加强团队建设,引人才、育优才、抓执行。聚焦贵州“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依托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引培并举,推动人才大汇聚。

四是立足科技新动能,服务产业升级,克难题、重研发、强应用。依托学科平台优势与贵州区域特色,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突破大数据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研发自主可控的软件系统和硬件平台,推动科研产业成果转化、孵化,加强大数据行业的优势应用。

、取得成效

(一)思想建党夯实支部建设,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彰显

思想建党强支部“根基”。首抓党员干部思想武装,党组织核心力明显提升;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教职工党员专业队伍建设更加夯实,党组织规范力提升;党员干部党性意识明显增强,党组织免疫力显著提升;党的思想建设持续强化,党建及科研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党组织凝聚力明显提升。

红色元素浸润强支部“血脉”。党员旗帜作用充分发挥,先锋队伍建设更加严格,推动了支部党员活动室标准化建设,以党员活动室建设为载体,打造党建文化长廊亮点,提升特色党建品牌规范化和高质量建设水平。

体系化建设强支部“肌体”。支部已逐渐形成“党建引领、教育联动、文化浸润、多方聚力”思政文化育人体系。支部书记田有亮同志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中带领党支部教职工党员队伍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在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实现“立德树人”,课程内容“彰显德育”,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与个人素养能力提升的同行同向,从“引导维、实践维、创新维”培养青年学子的成长与成才。

(二)汇智聚力服务强省会战略,引才育才工作进一步推进

注重传承引育培养新模式。支部建设紧密围绕红色传承,全面提升了支部引才、育人、成才工作的先进性导向和科学化水平,立足学科平台条件,规范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研究所、实验室建设路径,着力构建了“厚基础、宏传承、重交叉、强创新”的育人模式,构建了立体化密码学教育知识体系,加强“脚踏实地作风”宣传引导,提升支部“悉心育才”形象。

聚焦支部堡垒引领创新育英才。支部通过贵州省和学校一流学科特岗人才引进计划,组建了一支年轻博士为主体的贵州本土化科研学术梯队,吸引了包括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引进的青年博士教师7名,他们结合贵州地方需求找到研究方向,快速高效形成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有效支撑了“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建设。

建强支部强化特色育人显成效。依托团队科研项目,提升教工、学生党员的学术水平,锻炼科研队伍,在贵州培养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取得显著成效,为阿里、华为、腾讯、航天十院、云上贵州、三大运营商等数据中心提供人才支撑,涌现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此外,已培养博士11名、硕士50余名。

(三)学术先锋工程塑特色人才,党建引领科研进一步推进

党建引领+科研深化实现深度融合。结合学生党员自身的科学研究方向展开发散学习,结合专业+开展研讨学习每周一次,每场参与学习人次超30人次。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科研深化”为主题,持续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党日创新特色活动,邀请支部博士教师、优秀学生党员分享科研经验及学科前沿知识,邀请国内知名学术专家到学院交流学习年均10余次。

学术科研聚焦发力形成示范驱动。充分发挥带动引领、以上率下的示范作用,支部书记带领支部教职工党员同志获得一系列的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贵州省大数据技术榜单项目等支持立项,科研经费累计达4000余万元。

 “头雁引领”突出以点带面呈现多赢。作为贵州大学“新型工业化青年博士突击队”队长,田有亮同志带领科研团队入选贵州省科研创新团队、“科创中国”贵州大数据区域科技服务团,获批2023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公共大数据创新引智基地”分别荣获贵州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多彩贵州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者”和2023年“新时代的贵州人”等荣誉称号,并入选贵州数字经济领域重点人才,充分发挥了领头雁效应,所带领的团队为推动贵州数字经济战略高质量向快向好发展提供了助力。

(四)大数据赋能贵州乡村振兴,服务先锋作用进一步凸显

立足贵州数字经济创新区建设作贡献。支部建设充分发挥贵州大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优势,从安全、自主可控角度,在数据安全利用与治理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安全技术攻关和服务大数据产业发展,为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聚焦贵州“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依托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面支撑。

聚焦大数据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新成效支部书记田有亮同志带领团队负责“智慧金沙”集成建设和运维,用大数据科技创新赋能贵州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以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为支撑,以“大数据+”为创新方向,实现数字化驱动乡村产业发展,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数字化建设将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场景化落地,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乡村建设塑形、为乡村振兴赋能,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之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赋能乡村振兴效果明显。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汇聚发布多个县(区)数据目录总计上万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助推金沙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

二是助力地方数字经济带动“贵州速度”。“智慧金沙”建设在贵州形成规模示范效应,为助推贵州数字经济连续7年增速全国第一做出了贡献。

三是塑造典型入选国家级示范。通过“智慧金沙”建设,为金沙县获得国家数字乡村、数据共享开放、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智慧城镇)和普惠金融等四个国家示范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编辑:齐佳敏

责编:柳娜

编审:龙晓雪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