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基层党建
贵州大学基层党建工作优秀案例(六)| 党旗辉映“金钉子”
发布人:柳娜  发布时间:2024-10-23   浏览次数:6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近年来,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抓基层强基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

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品牌“党旗辉映金钉子”,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金钉子的由来。学院赵元龙教授数十年如一日躬耕贵州八郎村和实验室,年逾八旬仍然坚持在科研一线,终于在2018621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了由贵州大学赵元龙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的提案报告,把寒武系第三统和第五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建立在剑河县八郎村附近的乌溜曾家崖剖面,贵州获得首颗,国家获得第11颗“金钉子”81岁的赵元龙在坐了近38年“冷板凳”后,才迎来这颗得之不易的“金钉子”。同年,他不幸罹患肝癌并接受手术,但仍坚持在科研一线,为争取贵州的第2枚“金钉子”而皓首穷经。20232月,赵元龙教授不幸病逝,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敬挽赵元龙教授:“你是一颗金钉子,曾凿穿苗岭,叩问地球哪里来”。

金钉子精神的凝练。学校古生物研究中心所在的地球科学党支部深挖“金钉子”精神,通过多次组织专题讨论,研讨凝练“金钉子”精神,融入地质行业“三光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和“四特别”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形成支部特色“金钉子”精神:地质报国精神传承的育人及科研实践模式。支部以“金钉子”精神为核心,凝聚力量,力争再获1枚“金钉子”,在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和服务“富矿精开”战略中组建8个研究团队,积极作为、主动担当。

金钉子精神的推广。学院党委积极支持金钉子精神内涵的挖掘和推广,将“金钉子”精神推广到学院整体育人和科研工作中,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在地质报国精神的基础上,挖掘“金钉子”中“钉金钉子”精神,强调在立德树人全过程贯穿“钉金钉子”,强化思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将理想信念和报国知识根植于学生;在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工作中“钉金钉子”,弘扬艰苦奋斗和扎实奋斗精神,将金钉子钉在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的大地上。

1  “金钉子”品牌形成路径

一、主要做法

(一)党旗领航,把稳思想铸魂之舵,赓续红色血脉基因

学院党委始终把政治教育摆在第一位,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续开展“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书记院长与我面对面”“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与机关党委联合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贵大实践”党组织联建活动。深化“党建双创”,强化党建引领。“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教师党支部工作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特色明显、氛围浓厚。把教师党支部建成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骨干堡垒,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同频互促互进。深化头雁建设,建强基层堡垒。推进“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把优秀党员培养成优秀教师,把优秀教师发展为党员,勇当党建排头兵,争做育人领头雁。深化团队赋能,激活组织活力。持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科研关、实践关”。引导教师党员以“立德树人、做四有好老师”为工作标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书育人责任感使命感更足,实现管理党员有力、组织服务师生有力。

学院每年都组织师生到黔东南剑河县八郎村乌溜曾家崖剖面“金钉子”现场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担科技报国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参与师生达300余人次。带领师生到中国天眼、南仁东纪念馆、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学。教育引导师生继承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坚守科技强国的使命情怀,在科技创新上勇立潮头当先锋。实施“党建+科研”分享计划,组织支部党员开展科研经历分享报告会,邀请优秀校友企业开展创新交流,拓宽青年党员创新视野。鼓励党员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党员带头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项目。

2 在剑河县八郎村乌溜-曾家崖剖面“金钉子”现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18年以来学院先后派出徐进、向喜琼、彭雄武到平塘县大塘镇、罗甸县龙坪镇、贞丰县平街乡营盘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和挂职;学院党委积极引导骨干教师投入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线,组建科技副总团队,扎实服务“富矿精开”等重大战略,为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学院组织“博士工程师”团队,深入生产和乡村振兴一线,切实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二)凝聚内核,支撑立德树人主业,党委引领实干报国精神立德树人

以“金钉子”精神凝聚内核,形成实干报国精神塑造的实践三全育人模式。按“一核两翼三支队伍”工作思路,建立三全育人实践育人基地3个,并依托基地扎实开展育人实践;以扎实推进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为育人抓手,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扎实提升学生实干报国能力;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队伍建设,建成三全育人先锋队、实践育人主力军和青年育人实践队三支队伍,凝聚三全育人合力。


聚焦立德树人中心工作“三全育人”实施路径

以厚植家国情怀为导向,做实高质量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学院党委深挖“金钉子”精神,围绕实干报国精神传承、新一轮找矿突破需求和贵州省“四新”“四化”战略,科学布局,分别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2地质大队、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二总队挂牌建设三全育人实践基地;依托实践基地,针对低年级本科生开展以“金钉子”精神为内核的实干报国精神传承实践活动;带领高年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训练;引导硕博研究生赴一线开展“博士工程师”实践,破解制约找矿突破和环境治理的关键工程科学问题。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和课程建设,地质工程系组织教师修订实习方案,创新地在乌当地质实习融入地质工程专业内容,并组织地质技能大赛,获得学生对实习内容的一致好评。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二总队三全育人基地挂牌

以提升实干报国能力为核心,抓实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以推进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为育人抓手,扎实提升学生实干报国能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主战场培养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工科人才。按照学院三全育人规划,系统组织低年级本科生积极参与假期“三下乡”和各类学科竞赛,以乡村振兴和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弘扬调查研究之风,强化实干报国精神传承;依托导师制和博士工程师计划,系统组织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在筑牢“两江”生态屏障污染防治工程、找矿突破、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世界最高桥梁、贵州第一长隧、FAST扩展阵选址等重大工程一线,以扎实的科研实践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切实做好大地论文工程。

以锻造立德树人队伍为目标,做强实践育人三支队伍。强化育人队伍建设,提升全员育人自律是形成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关键。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队伍建设,建成三全育人先锋队、实践育人主力军和青年育人实践队三支队伍。遴选青年教师三全育人先锋岗,组建三全育人先锋队,先锋队员全员担任本科班主任,在培养学生一线强化实干报国精神塑造与实践能力提升;强化全员育人自律建设,将三全育人活动开展纳入对党政服务部门、系、教研室、党支部考核评估,建设高质量实践育人主力军;扎实推进学院双创导师团建设,吸纳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培养一支青年育人实践队,成为扎根一线实践的重要支撑。

(三)顶层设计,全面推广,“金钉子”品牌熠熠生辉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顶层设计“金钉子”党建系列活动。在凝练“金钉子”精神的基础上,学院党委将全面打造“金钉子”品牌作为党委重点工作,要求学院各教工党支部认真学习“金钉子”精神,并根据专业特色,围绕立德树人和科研服务地方建设中心工作制定党支部工作方案。2年来,学院各支部围绕“金钉子”品牌建设工作,开展专题讨论16次,各支部组织相关主题活动31次。

按“施工图”有计划推进品牌建设,特色党建活动成效彰显。学院党委组织各教工党支部,围绕立德树人和科研服务主业,设计“金钉子”党建品牌“施工图”,按“明确目标、特色活动、注重实效、提高水平”的要求,在主业工作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了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一系列特色党建活动。


5  “金钉子”品牌行动实施路径

二、取得成效

(一)依托“金钉子”品牌建设系列活动,基层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水平持续提升

通过开展“金钉子”品牌建设系列活动,“钉金钉子”行动全面发力,立德树人理想信念和实干报国精神深入人心,各方面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推进三全育人,获批建设全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形成“一核两翼三支队伍”工作模式。“金钉子”研究团队赵元龙荣获“非凡贡献人物”荣誉,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2023年“金钉子”获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金钉子”研究团队入选“新时代的贵州人”荣誉称号。《中国第十一枚金钉子》一书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正式出版。这一成果展示了学院古生物中心科研成果在全国地质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党建引领“三全育人”,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彰显

依托贵州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一核两翼三支队伍”三全育人模式成效彰显。一是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双引擎,推动高质量实践成果持续产出。以2023年为例,扎实推进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组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38项,涵盖乡村振兴、农村环境、留守儿童、资源枯竭性城市等方面,获校级及以上表彰4项;依托SRT计划、创新创业计划等项目,实现科研实践项目广覆盖,支撑形成176件挑战杯作品、53项互联网+比赛作品,两大赛事获得省级奖30项、国家级奖3项。二是品牌实践活动示范引领,基地育人成效彰显。依托持续十年开展的“地质精神代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品牌实践活动,开展地质精神传承科普实践;“博士工程师”在油气资源增储上产、找矿突破、防灾减灾、FAST大射电望远镜扩展阵选址、农村牛粪资源化等工程一线开展科研实践,多次被省级媒体报道;“新时代贵州人”贵州金钉子研究团队主讲3次“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座,播下科研实干报国的种子。李雨涵同学支教实践受国家级媒体报道,学院“博士工程师”在找矿突破领域科研实践成效显著,获省级媒体报道5次。三是育人队伍凝聚合力,育人指标显著提升。党建引领,强化三全育人先锋队、实践育人主力军和青年育人实践队三支队伍建设,育人指标提升显著。教师参加国家级教学比赛获奖2项;主办/承办大型学术会议3场,学生广泛参与学术会议,科研实践热情高涨。育人队伍凝聚合力,育人指标显著提升,本科生升学率由35%提升至48%,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篇数较去年提升29.5%,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就业率持续提升。学院教师相继获得“大北农优秀教师奖”、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教育教学奖、第四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荣誉。2023年底,学院党委组织评选了“资环好老师”,在教师中积极营造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发挥教师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党旗辉映“金钉子”,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水平显著提升

学院积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组织支撑“富矿精开”专班,积极服务贵州省地方经济发展重大战略。

一是科研项目数量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学院科研经费累计进账接近1亿元。二是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产出,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古生物中心兰天老师在《Nature》发表文章1篇,实现了贵州大学历史第一篇Nature正刊文章的突破,兰天老师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学院举办“凯里生物群落发现40周年国际研讨会”,承办了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教育周“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交流活动。学院学生第一作者发表Ni文章1篇,二区以上文章86篇。三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学院各学科支撑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2大学科影响力进入ESI全球前1%;资源与环境专业获批贵州省首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院新增两个上榜学科—地质学学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分别从之前的未上榜全部晋升为C-2023118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64名,进入全国前40%。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获得“优秀”等次,进入贵州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四是人才引培成效显著。目前已获批2个长江学者,同时院内重点培养后备青年科技人才3-5人,为四青人才做好人才储备。



编辑:齐佳敏

责编:柳娜

编审:龙晓雪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