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学院党委近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注重搭建党建活动平台,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凝练出“1+2+3+4+5”党建思政工作品牌(“1”即党建联动凝聚合力,一对一帮扶谋划新篇;“2”即实施“领梦”“美育”行动,驱动两大育人品牌;“3”即打造双创思政教育三维体系,厚植师生“三农”情怀;“4”即锻造四大头雁方阵,产业团队助力地方发展;“5”即聚焦五大振兴计划,绘就乡村发展宏图),立足学科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在服务地方中坚持“鱼渔”同授、“志智”同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以家国情怀奋力书写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本。在人才培养中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地塑造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使他们练就“大雪压松”的刚劲,催生“热锅蚂蚁”的干劲,磨出“水滴石穿”的韧劲,切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培养出大批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青年学子,努力为开创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添砖加瓦。
一、主要做法
学院党委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依托牛羊、生猪、家禽、生态渔业四大产业团队,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将专业学科技能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全面实施“1+2+3+4+5”党建思政工作品牌,助力我省乡村振兴,全力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一)党建联动凝聚合力,一对一帮扶谋划新篇
院属各教工党支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以党建为桥梁,相继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对帮扶村持续开展产业技术服务,深入开展政策宣讲、国情考察、科技支农、文化惠民等实践活动,增强当地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持续做好服务地方工作,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切实肩负起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教工第一、第二、第三党支部先后分别与石阡县大屯村、贞丰县双峰街道冬妹村、德江县坳田村党支部签订支部共建协议,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以党建为桥梁,以人才为支撑,切实推进结对帮扶,助推地方产业发展。为改善所帮扶村的办公条件,已投入5万余元为冬妹村购买电脑、办公桌椅、空调等办公设施;为表达全院师生党员对贞丰县贫困中、小学生的关怀,学院为贞丰县中学和者相镇纳窝学校送上了700份“温暖爱心包”(书包、保温杯、文具盒等学习用品),捐赠物资共计4万余元;在石阡县大屯村、德江县坳田村等长期派驻党员教授开展技术服务及培训80余次,种植优良牧草5000亩,通过微生物发酵酒糟饲料化利用降低养殖成本15%以上,打造坳田村肉牛养殖试验基地,为当地增加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
图1 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与大屯村党支部开展联建筹建会
(二)实施“领梦”“美育”行动,驱动两大品牌项目
一是实施“领梦行动”。学院精心组织由本、硕、博和教师四个层次成员构成的宣讲队,一方面注重提升宣讲队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组织宣讲队常年不定期开展各类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宣传入脑入心。2022年11月15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到贵州大学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2023年11月16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到贵州大学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院安排宣讲队接受教育以提升水平。三年来,学院党委领导深入基层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政策30余次;辅导员聂江昱菡、蒋洋桃和盛律平作为传习社成员和支部书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政策10余次,充分激发了青年学子的“三农”情怀;学院组织10支党支部队伍、11支团支部队伍和四大产业团队(牛羊产业团队、生猪产业团队、家禽产业团队、生态渔业产业团队)于寒暑假在贵州大地开展了近30余次宣讲;组织70余名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获奖者在家乡开展了国家资助政策宣讲70余次。三年来,学院在校内外开展的各类宣讲总计150余次,受益学生和农村群众上万人次。
二是实施“美育行动”。学院坚持实践育人、知行合一,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同时结合暑期“三下乡”等品牌活动,以德江、习水、关岭等地为主要阵地,组织师生精准对接乡村,开展乡村儿童筑梦研学、志愿者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乡村振兴的实践行动机制。组织师生深入乡村地区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形成多元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打造丰富多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课堂,助力培育时代新人。2021年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关岭、大方两个县开展的“美育行动”因成绩突出,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三)打造双创思政教育三维体系,厚植师生“三农”情怀
为了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讲得“有意思”,学院党委想方设法创新教育形式,丰富载体,让思政课“活起来”、教学效果“亮起来”,精心打造以“乡村振兴”为鲜明主题的特色思政课程,建设“通识型”—“嵌入式”—“体验类”双创思政教育三维体系架构。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课程,在学生头脑中植入一颗扎根农村、创新创业的种子,以期慢慢生根和发芽;通过开设“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创业案例分享”“经营管理模拟”等为主的嵌入式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和实用技能,实现双创技能培养和“三农”情怀培养“协同式”推进,厚植学生“三农”情怀;针对少数已经在尝试运行或实际运转创业类项目的学生,实施“课程体验式”培养,在制定培养计划、学分认定等方面给予专门考量。
一是立德树人,思政先行。学院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全力服务于“三全育人”工作。一是突出育人特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院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打造课程思政“金课”。二是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学院坚持请进来、送出去,全方位开展教师培训交流、教学竞赛等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了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同时,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作用,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二是校企合作,多元融合。学院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方式,实施“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即学院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负责校外实训,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校内外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培养建设“通识型”“嵌入式”“体验类”创新创业教育三维体系架构,在实习、实践中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和“三农”情怀。
三是双创辅导,释放创新潜力。学院坚持发挥好创新创业大赛实践育人作用,以“创”的劲头再增新作为,以“敢”的勇气直面新挑战,以“闯”的精神走好新路子。在项目培训、人力资源、资金奖励上大力支持,开展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双创导师培训会、小动物技能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院科创参赛项目质量,提升师生比赛信心,增强团队核心竞争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四)锻造四大头雁方阵,产业团队助力发展
学院党委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依托牛羊、生猪、家禽、生态渔业四大产业团队,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将专业学科技能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把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关注的生产生活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将最新的养殖技术带到农民身边,使农民成为有技术、有智慧、有能力、懂市场的新型农民,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
一是选派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自2018年以来学院先后选派5名驻村第一书记入驻贞丰县,每年派出50余名科技特派员,四大产业团队(牛羊产业、生猪、家禽、生态渔业)深入贵州省30余个经济发展不充分乡镇,积极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助推贵州畜牧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如院长陈超教授带领的产业团队以科研力量助力坳田村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坳田模式”,黄牛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22年4月1日人民网以“贵州大学科研团队进村,农村产业更‘牛’”为题专题报道。
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专家指导畜牧养殖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通过培训为村民树立信心、传授技术、增加收入。
三是积极开展研究成果转化。如学院生态渔业团队开展稻田金背鲤、鲈鱼、斑鳠研究示范及推广应用工作,做大做强“产学研”文章,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及甲登村、老窝村等全省20个“万元田”示范基地。积极探索采用“稻田养殖+科学繁育”模式助力都匀金背鲤养殖发展。与数家企业合作,联合攻关突破斑鳠的人工繁殖技术。斑鳠人工繁育及苗种培育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打响了“贵水黔鱼”高端品牌,实现我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
(五)聚焦五大振兴计划,绘就乡村发展宏图
动物科学学院党委以“五大振兴”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实践中守纪律、讲党性、比奉献,赢得了当地干部及群众的一致好评。秾心向党,践行宗旨。
一是抓住学科优势,助力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动物科学学院专家团队始终坚持“种养”结合,深入田间地头,将科学技术进行推广应用,重点打造示范基地和典型样板,充分发挥畜牧产业“接二连三”的特点,推动示范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附加值扩大,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形成乡村振兴的技术堡垒。如生猪产业团队先后在贞丰县、印江县、黔西县、平坝区、兴仁市、册亨县、纳雍县、从江县、沿河县、三穗县等25个地区为贵州大北农牧业科技公司、贵州日泉农牧公司、贵州德康农牧公司、贵州风行农牧公司、贵州富之源集团等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家禽产业队先后赴安顺市立华牧业有限公司等调研指导肉鸡产业;生态渔业产业队先后在省内兴义市阳光集团峰润公司、都匀市匀东镇甲登村等12家渔业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支持。
二是抓住人才智力优势,助力人才振兴。近年来动物科学学院通过科技小院平台、博士村长等模式助推师生项目落地,助推地方产业发展,科技人才长期驻扎基层一线服务产业,扩大乡村振兴成果。学院党委先后派出5名教师深入基层担任驻村书记,派出数百名师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弥补乡村振兴人才资源的“短板”,横向扩增帮扶区域,纵向延长帮扶时间,形成长期定点帮扶企业、农户生产发展机制。同时加大与政府、企业合作交流,形成订单化就业模式,建立长效人才输送机制。以“博士村长”团为载体,带动更多研究生服务基层,增加研究生实践锻炼机会。生态畜禽队、生态渔业队作为我院2支优秀“博士村长”团队,他们在常态化服务基层中起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力推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名列全校前列。2024年截至5月中旬,我院已有3名同学与大北农研究院签订就业协议,10名同学与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签订就业协议,5名同学与富之源集团签订就业协议。
三是抓住条件优势,助力文化振兴。依托技术帮扶,鼓励我院各专业教师赴省内各地开展线上线下农林渔牧技术培训,集中片区内农户、养殖企业、农业部门工作人员,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法,编写发放教学内容广、浅显易懂的培训手册,扎实提升学员技术能力,实现部分学员养殖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我院承办的2022年“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暨基层科技干部培训在花溪区贵州省通信培训中心举办,培训内容涵盖猪、牛、羊、家禽等家畜选种、繁育、疫病防控、品牌建设、畜产品生产及加工的全产业链。我院徐娥博士带领“博士村长”队赴息烽县永靖镇为高素质农民开展“畜禽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培训,为学员教授畜禽所需的营养物质、饲料种类及饲料配比。我院领导心系群众,结合平街乡营盘村情况,为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物资和慰问金,同时解决养牛过程中的燃眉问题。此外,我院研究生追忆先烈,自发返乡发掘红色故事,通过组建党史宣讲队,传播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目前我院共开展了9场党史宣讲,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先辈的付出,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肩扛乡村振兴使命。
四是抓住环境优势,助力生态振兴。畜禽粪便污染环境成为养殖过程的难题,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院郑寅博士利用驻村时间,走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在了解营盘村村情、民意之后,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村内生产实际,为营盘村谋划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路子,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暑假期间,我院研究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规范了养牛场的环境卫生,有效改善了养牛场卫生安全,实践队走访村庄,联合村委开展乡村环境卫生志愿服务。
五是抓住政策优势,助力组织振兴。为加快推进我省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我院召开贵州省地方鸡遗传资源库建设项目座谈会,通过与纳雍县紧密合作,贵州省地方鸡遗传资源库于纳雍在地落成,其中种质资源库保存了竹乡鸡、长顺绿壳蛋鸡、黔东南小香鸡、威宁鸡、乌蒙乌骨鸡、矮脚鸡、高脚鸡、瑶山鸡8个地方鸡种。与花溪区共建贵州省地方鸡专业育种场,同时以技术支持协助赤水竹香鸡养殖公司、榕江山农公司等7个企业建成地方家禽原种场。在建立乡村振兴流动博物馆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取得成效
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肩负起贵州乡村振兴时代使命。
(一)驻村干部勇于担当,久久为功创新绩
在冬妹村,被村民们誉为“万能”的“驻村第一书记”程振涛教授带领村民形成了“黄牛+N”的总体产业发展路,提高黄牛产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村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在营盘村,“驻村干部”郑寅博士也在两年的驻村工作中带领村民们建立了“黑水虻-黄粉虫”二元生物转化模式,实现了绿色工程赋能贵州农业现代化。教工第一党支部的陈超教授带领的产业团队以科研力量助力坳田村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坳田模式”,这些典型榜样带领着学院广大师生通过科技特派服务、科技小院建设、博士村长计划等,多形式、多维度助力贵州乡村振兴工作。驻村书记王彬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称号;程振涛、郑寅荣获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程振涛获省委教育工委授予的“身边榜样”及“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二)学生勇于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学院硕士生张明华、纪达、那彬彬参与学校的团队先后荣获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那彬彬带领的学院团队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2023年贵州大学唯一获此殊荣的团队),学院自己组建的团队在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分别荣获铜奖2项、银奖1项;学院团队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国赛三等奖1项;动医学生连续在全国“雄鹰杯”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二等奖3次,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草业科学专业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草学类本科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动物科学专业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图3 学院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中获历史性突破
(三)充分发挥示范典型,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学院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运用“党建+实践教育”,探索以学助农的育人途径。党员教师陈超、杨富玉、陈祥、赵丽丽新增为省管专家;罗聃宁入选“贵州省高校党务骨干”选树名单;陈超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入选“第三届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教工第四党支部书记、校级“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赵丽丽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农科正高组三等奖和第三届贵州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程振涛、杨胜林、龙见坤、汪德生、施晓丽等5名教师获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优秀专家荣誉称号;陈祥、张福平、张勇、陈敦学4名党员教师荣获“贵州省高校农村产业革命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院卢琦、赵学春、赵丽丽其课程获得贵州省2023年“金课”认定名单。
(四)宣读形式多样,党的政策入千家万户
学院组织的宣讲重点突出、载体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通过一系列宣讲,一方面提升了宣讲队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宣讲水平,另一方面让党和国家的理论和政策入百姓脑和心,乡亲们给宣讲队写了多封感谢信,感谢宣讲队把政策带入千家万户,他们表示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2021年、2022年学院分别荣获团中央、贵州省授予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动科同心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队荣获2021年度全国大中专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乡村振兴、动科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获省级优秀团队荣誉称号、校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筑梦牛产业、动科在行动”实践队获省级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五)师生合力助力振兴,再创乡村振兴新绩
学院党委引导党员专家教授们榜样引领,躬耕前行,带领广大学生纷纷把服务做起来、把知识用起来、把身份亮出来。学院师生助力乡村振兴获多项优秀成果,如学院撰写的《益生菌发酵茅台酒糟饲“醉”牛—科技创新赋能贵州乡村“牛”产业》案例成功入选中国兽医协会“乡村振兴兽医力行”案例征集活动优秀案例。由我院与对外合作处、智库等组织团队共同完成的《书写贵州山地高原的“生态畜牧大产业”—贵州大学生态畜牧践行“两山”理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筑梦牛产业,动科在行动实践队”“乡村振兴,动科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2支“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获“2022年贵州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在助力全省乡村振兴中,学院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动实例。如学院院长陈超教授获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授予“2019—2021年度全省牛羊产业发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驻村第一书记程振涛教授获贵州省委教育工委授予“身边榜样”荣誉称号,驻村第一书记郑寅博士获贵州省总工会授予“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等等。学院师生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事迹获天眼新闻、众望新闻、人民网等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学院师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服务350人次,1600余户、9000余人从中受益,发放资料700余册。
编辑:齐佳敏
责编:柳娜
编审:龙晓雪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