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在党建工作中面临党建与学科专业建设融合、提高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和为贵州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撑
等三个难点问题。如何找到支部党建的着力点是首要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支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在学院“数智红芯”党建品牌框架下,围绕“四有”好老师标准,构建培养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学业知识和仁爱之心的“四维”育人模式,开创“立德树人”新范式。
一、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制订了《支部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试行)》,使党员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党员更加自觉地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党建与学科专业建设深度融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以基层党支部党建为核心、学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一心两翼”党建品牌。三是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有力。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四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服务新型工业化。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与贵州省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1.以“坚定理想信念”开启“立德树人”的思想引擎
党支部引导党员教师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一是打造“导师伴你行”活动品牌,以支部书记和系主任带头,党员中的教授/副教授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主题讲座、沙龙等,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风气。二是持续推进师生党支部联建共建,形成“教师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实现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在思想引领、专业指导等的定期交流和深入指导。三是持续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开展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党员教师获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等。
党支部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实现“全员育人”。二是构建党员教师“1+1助你成长”模式,即1名党员教师对接1个教学行政班,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与帮助。三是构建“导学思政”育人体系,定期开展“导师伴你行”系列活动,与学生近距离交流,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升教与学的有效性。一是构建“名师工作坊”。支部书记刘紫燕带头,张利、胡丹等党员教师向高年级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前沿,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选择研究方向,提供全方位的学术和生涯指导。二是继续优化和实施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三是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
4.以“仁爱之心”开启“立德树人”的发展引擎
党支部凝聚广大党员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全心全意为学生促成长、谋发展。一是学院每年春季召开电子信息类专场招聘会,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措并举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是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党建与教学实践、人才培养工作的相互融合。
学院党委书记陈勇以普通党员身份在支部过组织生活,自2017年5月起担任贵州大学派驻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第一书记。因工作突出、备受百姓认可,陈勇同志被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评为2018年度“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获得贵州大学“国华奖”,获评贞丰县“最美第一书记”和黔西南州“全州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州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等称号。2022年11月,与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签订共建协议,为对门山村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以赛促教强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积极打造“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以赛促学强质量,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互联网+、“大唐杯”移动通信技术大赛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凝心铸魂,发挥辐射示范作用。2023年5月,支部胡丹副教授受邀参加贵州大学“师德师风铸魂,名师赋能成长”—名师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系列活动,进行专家教学问诊,与学校青年教师们畅聊关于青教赛和智慧课堂的那些事儿。2023年3月,支部谢明山教授受邀在2023年全省高校“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集体备课会作专题讲座。2022年11月,支部书记刘紫燕受邀在学院开展“挑战杯”经验分享。
一是与省内兄弟院校开展联建共建,打破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壁垒,共同推动贵州省人才培养。2024年3月,与贵州省博物馆党支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4月,与贵州师范大学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信息系教工党支部签署了结对共建协议,共同构建基层党建“协同互动”机制,助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贵州省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6月,与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开展基层党组织党建交流活动。进一步发挥样板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样板支部在建设期间与省内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开展党建交流工作。二是积极开展校际基层党组织党建交流活动,实现支部间的互学共建、互助共进,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党建阵地建设、激发党建队伍活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开展校企合作交流,实现协同育人。2022年11月,与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四是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贵州高质量发展。
图1与贵州师范大学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信息系教工党支部开展联建共建活动
4.师生共建促创新,优秀党员传帮带
结合教师的经验优势和学生的组织优势,与学院信通系研究生第一、第二党支部联建共建,打破师生党支部壁垒,针对研究生,构建“支部+研究室”的工作模式,以党员教师推动研究室的科研教学发展。针对本科生,继续推行“1名党员教师+1个班级”的育人模式,全面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
2023年11月,开展了“师生连通,信达未来”的联合主题党日活动。2022年11月,开展了“无挑战,不青春”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师生党员代表分享经验,为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做准备。
二、取得成效
党支部对标“四有”好老师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引领作用,努力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党员身份与专业教师身份有机结合、课程思政与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开启了“立德树人”红色引擎,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党支部被命名为贵州大学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被学校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众望新闻》发表支部书记抓党建笔谈—聚焦“五个融合”推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
(一)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支部党员队伍的模范带头和责任担当得到了充分体现,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同时为全体教师树立了榜样,形成了全员争作“四有”好老师、服务立德树人的良好局面。例如,学院党委书记陈勇以普通党员在支部过组织生活,陈勇同志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六年坚守,被教育部专题报道,被授予省委教育工委“优秀村第一书记”“黔东南州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支部书记刘紫燕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被省总工会授予“第二届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被评为贵州大学教学名师、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党员张利获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优秀科技个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等荣誉和奖项。党员邹赛入选贵州省第九批“千人创新创业人才”。党员胡丹获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被省总工会授予“第一届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被评为贵州大学教学名师,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等。
(二)党建与学科专业建设融合效果明显
通信工程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评为贵州省“金课”(一流课程),其中《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被推荐申报国家级“金课”。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面上项目等国基委项目3项、科技部专项任务1项等;与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协同育人合作。
(三)立德树人“红色引擎”带动效果明显
组建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教学团队,支部书记作为团队主要成员,聚焦贵州省以电子信息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根据通信工程专业的育人目标,优化了通信工程课程群,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案例。引领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深化“三全育人”。获批多项省级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公开发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育教改论文近10篇等。
(四)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效果显著
一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升学率达57.88%。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和电子信息的研究生就业率居全校研究生就业前三甲。二是学生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赛的学生人数突破400人次,并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取得全国二等奖等奖励。优秀硕士毕业生党员杨模被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报道。本科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名校继续深造;硕士毕业生到国防科技大学等名校攻读博士学位。
(五)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发挥明显
一是与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共建,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二是与贵州师范大学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信息系、贵阳康养职业大学、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等单位的党支部开展联建共建活动,被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报道。三是与学生党支部联建共建,创新性开展了“导师伴你行”系列活动等,深受学生好评。
图3 与贵州省博物馆党支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党支部开展联合主题党日
编辑:齐佳敏
责编:柳娜
编审:龙晓雪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