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贵大英才
郎世俊——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
发布人:orgman  发布时间:2015-06-11   动态浏览次数:145

郎世俊,自动化专家,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长期从事自动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工业自动化的专门人才。为我国钢铁工业推广应用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研究解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工业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郎世俊,1914年8月31日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30年,郎世俊由贵阳一中初中毕业后,只身一人经重庆至上海,辗转万里赴北平(今北京市)念书,后因病辍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他随清华大学师生迁至昆明,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毕业后,在重庆大渡口钢铁厂负责全厂供水与电气机械设备的安装维修与管理。其时,该厂购进的西门子公司的炼钢电弧炉不能正常工作,他仔细检查电炉运行情况,对照图样分析原因,终于找出并纠正了控制电路设计中的错误,从此萌发了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兴趣。
  1945年,他考入中国航空公司,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丹姆机场负责飞机电气设备的检查维护工作,为确保运输的畅通作出了贡献。1946年,上海光复,他任上海渝通工程公司的工程师,主持中国纺织公司第六厂的发电厂的安装工作。
        1947年,回到故乡,在贵州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任副教授,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课认真,深受学生爱戴。来校仅一年即提升为教授,年仅34岁。
       自1947年在贵州大学任教起,郎世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早年他主要讲授电机设计、交流电路等课程,并编有《交流电机》教材。由于教材理论清晰,并吸取了当时电机的最新发展方向信息,亲自为  学生讲授自动调节原理、自动电力拖动和生产电力装备等课程。他讲课深入浅出,紧密联系实际,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1955年,该专业学生毕业,成为我国自动化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30多年来,共为我国培养了4000多名自动化专门人才,在我国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56年,郎世俊参加国家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在苏联专家洛西耶夫斯基教授的倡导下,郎世俊和钱伟长、朱物华等人一起提出了在我国创建发展自动化学科的建议。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他们共同起草了自动化的任务说明书。其中,生产过程自动化的中心问题说明书是由郎世俊编写的。自动化技术在国家12年科学规划中被列为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从此,自动化学科在我国蓬勃地发展起来了。
  1957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采取培养自动化人才的紧急措施,在清华大学参与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进修班——全国生产过程自动化进修班,为国家培养了首批自动化的高级人才。
  “文化大革命”中,他不幸患了帕金森氏症,说话、行走、书写均有困难。他以惊人毅力与疾病斗争,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努力工作。
  8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逐步应用,郎世俊带领科研人员用微机实现开闭环控制的方法的实验。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获得成功,控制精度显著好于过去用函数发生器控制的结果。此项成果的学术论文《用微型计算机加快自动化电力拖系统的过渡过程》发表于《自动化学报》第7卷中,尔后,这项成果应用于本溪钢铁公司轧板厂的工业实验中,取得显著的控制效果。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过程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自调整、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等新的控制方法纷纷出现。郎世俊看准了这个最新的自动化发展方向,在我国率先开展对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其时,他已是古稀之年,加上患有帕金森氏症,他让子女用自行车推着他去研究室。在这种顽强的工作精神的支持下,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研究生一起制订研究计划,选择突破方向,终于在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的领域里首先取得了成功。控制方法应用于多段电加热炉的温度控制,获得了满意的控制效果。
  他勤奋的工作和杰出的成绩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信任。1998年,他和博士生共同完成的名为“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者:顺   悦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网站设计: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