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名誉校长欧阳自远是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贵州省科协主席。
1935年10月9日,欧阳自远出生于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江西吉安(旧称庐陵)。出生时,母亲难产,舅父在隔壁屋里念书,正念到“有朋自远方来”时,欧阳自远呱呱坠地了,舅父说“这个孩子的出生这么艰难,肯定是来自很远的地方吧!”于是,世界上就有了一个叫“欧阳自远”的人了。说来也奇怪,后来他研究的陨石、宇宙尘、月球的岩石,都是来自遥远的太空。
很小的时候,欧阳自远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夏夜,望着满天繁星,脑海里浮现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冥想着其中的奥秘。1952年高中毕业时,正值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地质工作者去探明地下的宝藏,历史的使命感使他放弃了个人兴趣,毅然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
1956年,欧阳自远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参加了国家第一次正式招考研究生,被录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矿床学研究生,他跟着导师涂光炽先生从事长江中下游铜、铁矿床成矿规律的研究。毕业后,欧阳自远又在侯德封教授指导下,从事核子地质学的研究工作。涂、侯两位先生科学的治学方法和谆谆教诲对他以后的科研道路和治学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自远常说:如果我在科学事业方面有所建树的话,那都是与前辈的亲切关怀和指引是分不开的。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正在攻读矿床学专业研究生的欧阳自远,已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应该“脱离”地球去研究地球。1960年以来,欧阳自远在我国率先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和比较行星学研究。提出了铁陨石成因的假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模式和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地质体中消融型宇宙尘并提出判据系列,划分了宇宙尘成因类型。对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与化学演化过程,行星模式丰度,行星与地球大气圈、水圈及内部圈层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能源与演化阶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与理论,被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充实了玻璃陨石成因理论,论证了中国白垩系/第三系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地外撞击诱发古气候旋回的假说,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击地球事件诱发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提出地球原始组成的非均一性与演化的非均变性理论框架。这些自成体系的研究工作,构筑起我国天体化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欧阳自远被公认为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打破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我国开始进行核试验。1964年初,欧阳自远接受国防工科委的委托,组织了一支综合研究队伍,承担我国地下核试验场和试验前后的地质综合研究。他们提出了地下核试验场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确立了我国第一个地下核试验场,并相继参与完成了第一次、第二次地下核试验、高空核爆炸、触地核爆炸试验等方面的重要研究任务,他和他的小组为祖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阳自远在从事我国月球样品系统测试分析研究工作中,已认识到随着技术的进步,月球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科学意义将远在南极之上。于是他及时、系统地整理了月球研究的资料,主编了《月质学研究进展》,为我国的月球研究计划作了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基于国际上各空间大国相继推出各自的“重返月球”研究计划,欧阳自远积极奔走和著文呼吁我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并实施月球探测。他的建议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3年3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了名为“嫦娥”的探月工程的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欧阳自远院士成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
由于杰出的科研贡献,欧阳自远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贵州省科学大会奖,《吉林陨石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天体化学》专著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至今,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专著6部,合作主编著作11部,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40人。
欧阳自远总是把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国家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潜力。如今,年愈七旬的他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争分夺秒工作,兢兢业业奉献,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至少能实现两次探月计划。
(整理 杨 波)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网站设计: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