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贵大英才
第三批省管专家之胡 林
发布人:orgman  发布时间:2015-06-11   浏览次数:93

    胡林教授是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突破了我校物理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零记录。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实验软凝聚态物理研究,特别是在电、磁流变液和颗粒物质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现为国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部专家。近几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曾3次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11篇被SCI和EI收录。
  50年代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她,历经10年浩劫,荒废了大好学习时光,但她一直没有放弃求学的念头,终于在22岁时走进久违的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留任贵州大学物理系教师。1993年在复旦大学进修期间开始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电、磁流变液材料及物性研究”,学会了怎样申报课题,怎样做科研。对物理学有着深厚感情的她,除了在理论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做实验成了她的爱好、她的娱乐、她的休息、她的唯一。当人们问她为什么倾注全部精力做实验时,她总是说,能有条件静下心来做学问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1995年胡林教授到复旦大学物理系作访问学者,从事羰基铁磁流变液材料的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份羰基铁磁流变液。后来她将该项目引入贵州大学,便孤身一人在贵大从事磁流变液表面改性的研究。那时学校的实验条件很差,缺少资料,没有实验设备,她夜以继日的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设计搭建简单的实验设备。科研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最难的是没有科研伙伴交流和讨论,她便通过一封封书信向外界相关人士请教。实验做了一次、两次……甚至上百次……饿了便吃点牛奶、点心或方便面充饥,导致后来患上了严重胃病,但她深信:“只要坚持在科研实验中不断地优化、筛选、比较,就会有所发现;只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就会成功。
  “中国人必须树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怀着这样的伟大抱负,胡教授不断艰辛地跋涉,千百次的实验,千百回的探索,千百度的思觅。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她所希冀的实验研究结果在国内学术研究的会议上报告交流时,当研究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时,她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建立一个科研团队才能使我校物理学科尽快与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前沿接轨。” 这是胡教授一直以来殚精竭虑的问题。当时物理学科仅有的几个科研人员总是单打独干,真可谓“鸡犬之声不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胡教授为此叹息,决心改变这种现状,组建一支物理学科研团队。她积极与国内重点高校和中科院物理所等单位开展各种学术交流与科研协作,帮助中青年教师与外单位科研基地交流联系。她充分利用任职物理系主任的平台,拟订科研和教学进修计划。由于当时上课有很高的课酬,多数老师不愿出去进修。她便找教师们一个一个地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次耐心地鼓励和开导,不少年轻教师为之感动不已。后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隆正文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跟记者谈起当时胡教授耐心开导他去中科院物理所进修的情景时,隆正文教授滔滔不绝,千言万语道不尽对胡教授的感激。正是胡教授的帮助,隆正文教授才多次申请到了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并得到了不少奖项。
  作为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领导班子成员,胡教授为了科研团队的建设绞尽脑汁。她注重“派出去”,也不忘“请进来”。曾多次主动掏出自己的经费请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来校讲学,承接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同时坚持每周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学术研讨会,她毫无保留,耐心指导年轻教师如何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帮助年轻教师尽快熟悉业务,并帮助争取基金项目,她倡导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在她的带动下,物理学科的老师们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精彩的外面世界比不上她们团体钟情的学术海洋,这种好学不倦的风气,正是胡教授崇高、非凡的品性人格与她的团队成员心与心的碰撞而营造的氛围。
  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她所在的物理系近几年获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全揽贵州省科技厅物理学科所有科研项目。仅有18名专职教师的物理系,目前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六项之多。
  “人来到世界上应该留下自己的痕迹”,胡林教授这样认为,并怀着追求创新的愿望和自信,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座右铭,面对科学研究漫漫征程的寂寞与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在事业上倾注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着一脉心香。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