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柱,男,1956年生,山西原平人,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金属学会理事、贵阳市推行清洁生产工作专家。于1982年获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硕士学位,后在职学习获重庆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
从1987年来到原贵州工业大学冶金系工作,张金柱就一头扎进教学科研之中,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潜心钻研,认真备课,及时辅导答疑,认真批改作业。从教20年来,主讲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10余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年平均课时达298学时,承担指导了20余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自1987年以来张金柱一直从事金属材料、钢铁冶金以及铁合金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在权威学术刊物、重要学术刊物、核心期刊以及其它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在钢中稀土元素铈与碳交互作用的研究中,应用先进的试验和测试手段,建立了铈与碳在钢液中生成稳定碳化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在常规的热处理和热加工温度范围内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首次建立了二元铈碳化合物转化为三元铈铁碳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报道了固溶稀土元素与铈碳化合物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对研究稀土元素在钢中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均具有指导意义。“硅系铁合金在钢包内与钢液作用规律的研究及应用”和“硅系铁合金在钢包中作用规律的开发应用”两个研究成果经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用,合金元素的收得率显著提高,仅铁合金消耗降低一项,按2002年的铁合金售价,为企业直接创效4032万元。此项成果2002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得“十五”以来贵州省优秀技术创新项目二等奖。
2004年以来主持进行的科研项目“烧结矿质量和矿物学研究”和“原料组成和烧结工艺参数对烧结矿相结构及强度的影响研究”,研究成果经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用,烧结矿质量稳定,主要技术指标均有一定改善,烧结矿返矿率明显降低,直接经济效益为2490余万元,同时具有显著的间接经济效益。此外,降耗减排效果明显,具有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2007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成绩,张金柱于2004年获“贵州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获“贵州省省管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