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如何建好、建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报专访了省内几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今日推出了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访谈。
01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两个结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为新时代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指明了路径方向,在实践教学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践行“两个结合”?
郭红军: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我们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在理论层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上好,让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同时,我们还开有实践课程,聚焦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的典型案例,特别是贵州的典型案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效果明显,增强了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每年暑假,我们通过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提交调研报告,让学生进一步加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现实感受。
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培养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通过设计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内在魅力和现实作用。学院充分利用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在遵义等地的传统文化场馆,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们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思想精髓。我们还结合一些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个别学生还参加了相关的征文演讲比赛,向社会展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深切感悟和热爱。
02聚力六个环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记者:《意见》指出,要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对此,贵院有何思考和规划?
郭红军:《意见》下发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带头及时学习并就如何贯彻落实作了部署,我院为此做了六个方面的思考。
加强顶层设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放到学校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重中之重的地位。我院于2016年被省委宣传部确立为贵州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省级重点学科,下一步要整合人才、教学、科研、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争取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好成绩,申报博士点。对标本硕博培养方案,突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特色,以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研究方向为支撑,着力培养忠诚于党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的青年人才。借助在我院挂牌的贵州长征文化研究院平台,结合贵州省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做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红色文化特色。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引进、培养,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吸引和留住更多高学历高层次的中青年人才,我校在职称评聘方面增加多通道晋升,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同时协调校内外资源做到“四融合”,即融合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院特聘教授,特别是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兼职教授;融合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为我院兼职教师;融合学校文科各院系专业教师与学院联合开发思政课程;融合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局面。
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特色化改革,安排专项资金组建“大学生讲思政课”队伍,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讲师团,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平台。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纳入其中,融入相关内容中进行讲授;在《贵州省情》课程中纳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地方和高校重要讲话的内容,特别是2011年5月9日视察贵州大学的讲话作为重点进行讲授。创新教学方式,推行线上线下专题教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分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外交思想等专题进行讲授。下一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扩大专题式教学的范围,扩展适合进行专题教学的课程。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方式。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精力投入、社会影响等作为评价标准,探索建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教改、社会影响在评聘中的占比,引导和鼓励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实施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库”。鼓励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出版博士论文;瞄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组建精干队伍,集体攻关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力争产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影响力。今年学院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实践创新团队,分别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建引领基层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共建研习基地。结合贵州地域特色,利用好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目前贵州大学已经在贵阳、遵义、兴义、铜仁、安顺等地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习基地,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03通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打造共享互动新平台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时代创新理论传播迫在眉睫,如何拉近理论与青年之间的距离?
郭红军:通过贵州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我院不断创新微课、慕课等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资料、其他高校典型的教学案例和名师的声音共享到该中心,学生从中寻找并学习新知识,还可以和老师互动。我院老师还通过组建微信群、qq群等方式,师生间及时沟通交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学生解决现实困惑、成长成才的思想武器,让青年学生信赖和喜欢马克思主义。
此外,为了进一步将乡村振兴、大数据、生态文明等知识引入教师的科研与课堂,学院专门组织学习调研活动,暑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我院易丹妮老师还被“排雷英雄”杜富国点题,前去送课进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青年之间架起一座桥,学院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04长征文化资源对学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记者:贵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高校(一流学科)、部省合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如何发挥教学科研优势,推进建设综合性大学发展战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郭红军:贵州省长征文化资源丰富,学校为此成立了贵州大学长征文化研究院,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队伍,以建设区域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长征文化研究中心、人才队伍聚集中心、长征文化展示中心为宗旨,集科学研究、教育宣传、资政育人、干部培训、服务社会于一体的长征文化研究基地。研究院和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地方长征纪念馆等单位深度合作,充分发掘遵义红色文化、长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中国革命史、革命精神、党的方针政策等红色文化研究,形成研究特色,逐渐向全国的长征文化资源拓展,以扩大“研究中心”的影响。宣传与弘扬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主要进行遵义红色文化、长征文化的传播与展示,对广大干部、群众、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建设教育。充分发挥中共党史资政育人作用,积极打造一流长征文化干部学习培训基地。
原文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dojlMnOG-h7L21Zepp3cAg
刊发时间:2021年11月4日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网站设计:兴乾盛科技